编者荐语:
收获芝加哥大学录取的李华明同学在分享中常提到他自己的一项研究——少年犯的社会困境。这个课题的研究以及对少年犯矫正工作的关注在国际班传承了下来。现在一批新的研究者着眼于少年犯群体未来的社会生活与职业发展。疫情当前,研究者们依然在深入探究思考。
以下文章来源于juveniledelinquents之窗,作者Vincent
一.起源
Process1:流动青少年身份认同困境: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必然趋势。从农民演变为非农民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较长过程,主要有职业更替,转向非农职业带来生存压力;城市适应,二元分割制度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适应困难;身份变更,市民化带来的社会认同偏差。
Process2:但尽管在进城之前对城市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其进城后的身份也有所预期,但此时的身份想象是时空分离的,时空分离下的身份想象过于理想化,等到真正进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的想象身份遭到现实的冲击,他们的身份体验表达出复杂化。
Process3:受到身份认同困境下的部分农民工子女,加上多方位协调的失衡,自身管控不足,走上犯罪的道路。
Process4:出狱后的少年犯由于多方面原因(后面会给大家讲到),在二次就业的过程中屡屡受阻,etc.造成了近些年青少年罪犯二次犯罪概率激增。
二.案例
1.反面案例
a.
2014年,江西山砀镇厚坊村发生一起恶性刑事案件,一名驻村扶贫干部被害;此前,嫌疑人曾某潜入山砀镇山砀村康女士父母家中,对其父母行凶,致其父母当场死亡,7岁的外甥受重伤,至今未脱离危险。
这是一起出狱后青少年二次犯罪案例,而原因是当曾某成年出狱后,由于在就业时因个人能力,无法适应社会等原因遭到了村委会的反对,最终走上了二次犯罪的道路。
b.
齐红的“狱霸”经历一则登在《南方周末》头版的报道让许多人知道了齐红,这个身高1.85米的大汉从上百名官员的汽车、办公室或是卧房拆出300多个窃听偷拍器材。这事发生在2011年。在那则报道中,他揭露了一家公司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曾有过15年牢狱经历,后来还升为所在监区犯人自治的管理层。他的经历,体现出监狱文化的某个侧面。1991年,在看守所呆了两年后,齐红开始监狱生涯。那里所有人争夺的只有一项利益,就是千方百计多挣分。分--决定了减刑,决定了你能不能早点回家。分靠什么得来的呢?齐红回忆,除了无止境的劳动,“必须检举别人、互相监督、表现自己,必须对法院所有的判定无条件服从”.而要检举一个人是很容易的。监狱还成立了六人联保小组,六人互相监督,24小时生活、生产的任何时间内,必须在一起,睡觉时都排着睡。当他们关系变好,就会受到挑拨。在监狱呆到第七八个年头的时候,齐红担任学习管理员,写各种文章发表在报纸上,也开始挣分减刑了。后来,又升为监区犯人自治第一把手。多年以来,他积攒了不可挑战的威望。但更多的人想把他拖入泥潭,他们可以为了把管理者拿下筹划半年的时间,找哪个队长告,哪个队长的特点是什么,都暗中分析。2004年,一同从监狱出来的人跟着他,高呼要成立黑社会。看到街上行人冷漠而麻木的表情,他忍不住想,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奋斗的结局么?
c.内蒙古越狱逃犯:监狱生活和扭曲人生
2009年10月17日,呼和浩特第二监狱发生一起越狱事件。李洪斌、乔海强等4名在押罪犯捅死一名狱警,并将另一名狱警捅伤后脱逃。越狱前半个月他们就已开始谋划。在公安部A级通缉令上,乔海强有一张略带浮肿的脸。他在4个内蒙古越狱犯中年龄最大,28岁。2004年,因抢劫入狱,服刑5年后的10月17日,他和3人一起,杀狱警,伤门卫后逃出。在围捕中,他割喉自杀,未成功,从三楼跳下,依然活着。在后来的审讯中,他极为配合,问什么答什么,还供出越狱主谋。原本,他不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长期的服刑生活,使他形成了一种典型的“监狱人格”:自卑、多疑、敏感。乔海强在监狱里的生活,并不顺利。他第一年背砖的时候,一个手指头被砖砸坏了。结果不背砖了,相对轻松了很多。后来,有一名犯人跳楼,他正经过,被砸了一下,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家人说,2008年他被减刑至18年。家人认为有盼头了。乔海强也对弟弟说过,过个十几年就出狱了。他出狱的打算,是回城市做个小买卖,闯荡闯荡,也还是一辈子。但家人盼来的是他的两次逃狱。
d.
“罪犯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各种文化交融、碰撞过程中,不可能不受到各类腐朽思想的侵蚀。”呼和浩特市公安局长颜炳强表示,近年来不断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成员入狱服刑,他们在狱内又自觉不自觉地形成新的团伙,“我是流氓我怕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等观念出现。在入狱前是犯罪的根源,入狱后则成为抗拒改造的原动力,妄图使狱内成为“流氓的沃土,恶棍的乐园”;弱势群体罪犯入狱后为寻求“保护”往往加入或非自觉地加入这类群体。
2.正面案例
a.
2007年,西安某中学高中生张某,因在与女友爬山时过失杀人,导致入狱。但在劳改过程中,接受了大专教育,拿到了高中毕业证,大专毕业证书,现在正在攻读研究生并工作。
这是一例正面的青少年犯回归社会后就业案例,由于张某本身就拥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当时激情犯罪,加上狱中教育连贯、得当,社会认可,企业包容,就业成功。
b.
中新网8月6日电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立法机构6日修正通过“军事审判法”,规定承平时期军人犯罪回归一般司法机关追诉、审理,士兵洪仲丘疑遭虐死案将可适用。台湾陆军下士洪仲丘关禁闭期间死亡,引发外界对军事审判的检讨声浪,要求军人犯罪回归到一般司法机关审理。根据修正后的“军事审判法”,台湾现役军人在平时犯凌虐部属、不当处罚、阻挠申诉、外患、渎职、公共危险、杀人、伤害、性侵、在营区窃盗等罪,全部回归“刑事诉讼法”追诉、处罚。目前已开始侦查的案件,可移送一般法院管辖;换句话说,洪仲丘案可以立即适用。此外,未来台湾军人犯“陆海空军刑法”相关的罪,也将回归一般司法侦办,不过这部分要等修法公布后5个月再施行。台湾防务部门发言人罗绍和上午在记者会中表示,防务部门完全尊重台湾“立法院”决议,未来部队纪律维护、士官兵惩罚等,一定会有周延做法,以负责任态度做好规划。他说,后续会有一连串组织调整,防务部门一定会更深入广泛研讨。
三.原因
在出狱后寻找工作可能会有外部及内部原因导致无法就业成功,而下面将着重分析出狱再就业的失败及成功原因。
个人能力,文化水平低,无法满足职业要求
社区歧视,对有犯罪记录的罪犯不信任
企业主不愿雇佣有犯罪记录的人
经历长时间与社会隔绝,社会高速发展导致无法适应社会
农村流动人员,缺少社会关系
职业本身要求高,需要长期培训,准备
出狱后青少年罪犯对职业不满意
心理受挫,很难再与社会接轨
四.防治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社区文化传播与治理
立体化教育帮扶体系
a.通过立法和政策,制定和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
b.部门协同创新,构建立体化帮扶体系
c.内化主体能动意识,提高帮扶体系利用度
4.普及少年犯情况,降低社区歧视
5.政府严格监管因犯罪记录而拒绝录用的就业歧视
6.改善少管所中培训内容,趋于职业化
7.狱中提供与社会接轨的教育
8.完善社区义务劳动体系,提供就业服务机会
9.国家政府提供补助,帮助青少年犯出狱后就业
10.加大对少年犯关怀宣传
作者:刘卓言编辑:李昊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