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入南京,在随后的40多天里,30多万同胞惨遭杀戮,这是人类文明史上黑暗的一页。86年过去,累累白骨仍然在诉说着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屈辱的近代史,成为中国人民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
2023年12月1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公祭日来临之际,西安高新一中国际课程班全体师生通过《建立家国情怀,走向伟大复兴》的主题教育活动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激发学生心中的民族使命感。国之殇为我们敲响警钟,凝聚成我们奋进前行的力量;国之愿为我们呼唤和平,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更加坚定。
西安高新一中国际班历史教师张旭从“千里一孤城,满城白发兵”——坚守绝域40多年的大唐安西军引入,带领同学们对中国近代史中苦痛的屈辱与顽强的抗争进行了回顾,最终通过大量震撼人心的图片、资料让同学们认识到新中国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再到“强起来”是无数革命先烈与每一位平凡的中国人在党的领导与家国情怀的传承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干出来的。
西安高新一中国际班董延丽主任也在总结时强调,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中,家国情怀体现着中华民族对家园、故土、国家、民族的眷恋爱戴、情感归属、包容胸怀、价值认同和忠诚捍卫。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在经历种种挫折磨难之后依然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与深藏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牢固的家国情怀是分不开的。高新一中国际课程班的学生只有不断铸牢家国情怀,才能在走向世界名校的求学之路上,明确自己的方向,更好地发挥与绽放个人的价值与意义。
学生感言
李梓郡:
第一次经历用纵贯古今的方式来学习“国家公祭日”的主题,令我久久难以平静!活动的展开从回忆唐朝的历史开始,我们跟着历史老师了解和学习从古代边疆的将士到今天的人民解放军所一脉相承的英勇风范、家国情怀。我更是通过老师的视频和图片感受到了一代代中国军人守卫国家疆土的使命感与责任心。随着主题的推进,通过近代那些触目惊心的史料和图片,我真实地看到也意识到了在国弱民贫同时又缺少国际话语权的近代,中国人民与海外华人在海内外所共同受到的残暴对待。而这又与今天,随着经济、科技与军事力量的不断增强,我们中国逐渐拥有的解决问题、保护国民与海外华人的能力所给中华民族营造的幸福图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次班会让我不仅仅只是激起了对先人的缅怀,更是陷入了对今天我们所享受的幸福和安定的所谓“自然权利”的思考。我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今天我们所享有的和平,以及我们扎根深处的民族认同来自于一个不断发展和强大的中国。即使还有进步的空间,在中国不断强大道路上的每一步仍然靠的是每一个努力和自豪的中华儿女。我们作为即将出国留学的学生,更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的血液流淌着英雄的荣耀;无论何时,都应该为自己的身份和背后强大的祖国而感到喜悦和自豪!
齐妙:
从小到大,我们从课本里,学校的广播里,路边的标语,各处都能见到“家国情怀”,可“家国情怀”到底是什么?这节主题班会课里,在张旭老师带领下我们重回中国历史中的一些重要时刻,正是在这些时刻里,我又久违的感受到自己对于我们中华文化的眷恋。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习人文社会学科的意义:在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人都经历着异化,只有当我们反思历史、探讨哲学、思考人生之意义时候我们才又得以回归到作为有自由意志、有情感的人。
我们也曾在初中系统的学过历史,可是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再以新的视角,看见的却是不一样的东西。当张旭老师把地图、数据、影像资料展示出来时,我感受到自己跳脱出了小时候对于主观叙事的依赖,能够更加批判性地去思考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些发生过的事,又该带有什么样的眼光去看我们今天的世界。在申请季,想到自己即将走出国门,我格外珍惜能够去反思自己价值观、世界观的机会,我认为从中华民族璀璨的文明、悠长的历史、以及这集体主义精神指引下无数杰出伟大的个体中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家国情怀精神的传承,以及在新时代,我如何作为一名能够独立思考的学者,为我的祖国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肖沫潼:
思考的习惯让我执着于为事务寻找它的意义:为什么要有“家国情怀”。这个问题曾经困扰着我,但当大屏上那历史的沉重感扑面而来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直找不到满意的答案,那或许便该反思提出问题的方式了——并非所有东西都为了某种意义而存在——存在是自然的,是不可刻意否认的。家国情怀产生于我们和这片土地,这个民族的链接。它是一种可以跨越时空与地域的共情和本原的敬畏。因此,我在那一刻放下了心里的负担,原来这份沉甸甸的情感一直存在,也不需要问询其为何存在。我需要做的大概便是让行动和这个新的认知合而为一,在或许不远的未来,用这份情怀去回馈这片我深爱的土地和国家。
党凌翼:
忆往昔,峥嵘岁月;望将来,满目光明。活动伊始,小邑犹藏万家室的全盛大唐地图在我的眼前徐徐展开,但安史之乱后,中原尚且满目疮痍的唐王朝无力管辖西域大片疆土,从玉门关向西望去,尽数陷落。但纵使失去了与中央王朝的联系,留守的为数不多的唐军却仍坚守城池与阵地,对抗着数量十余倍于自己的敌人。他们四十余载奔波于荒芜的戈壁滩之上,从未不战而退;他们从黑发到白发战斗于每个城池与沙海起伏之间,每一人都问心无愧……也许,在当时国力衰弱的情况下,是一种保卫家园使命感支撑着他们。
抗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不断践踏着这片支离破碎的土地,旅顺大屠杀,济南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每个字后面都掩埋着数以万计同胞的生命,那时的我们,羸弱不看,无法反抗。建国前后,动荡的内政与外交并没有给新中国丝毫的喘息时间,落后的发展水平与不同的意识形态,使得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屡遭歧视,甚至东南亚的更加落后的小国家中,屠杀华侨的惨案也比比皆是,但那时的我们逐渐拥有了精锐勇猛,战无不胜的人民解放军,我们好似已然在改变那令人抑愤的卑微姿态。21世纪,我们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世界第一的钢铁产量,拥有无与伦比的工业体系,并且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超英赶美”那个年代看起来遥不可及目标,如今早已成为历史。现在,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真正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我们强有力的政府,真正符合国情的优越制度保障着我们不必在走出国门之后再饱受凌辱与鄙视。就像结束语说的那样,文明延续的5000年里,与我们为敌或共同辉煌的文明都湮灭了,而现在与我们为敌的,也终将湮灭,胜利终将属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此,让我们共同缅怀每一位守土卫国的英雄,一起厚植家国情怀,携手走向伟大复兴!
西安高新一中国际班响应党和国家思政教育方针,创新性地开辟了学校“一体化思政课”,将学校的日常管理、每周的班会课、学校电视台整理的时政新闻与学校开设的英语、经济、历史、政治、语文、地理、社会学课程以及学生申请所需的相应人文类活动竞赛、论文比赛相结合,进行多角度、全方面以及有国际班特色的思政教育。
撰稿|张旭 李梓郡 齐妙 肖沫潼 党凌翼
编辑|肖弼升
审核|董延丽 张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