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高中时光如梭,那么于我而言,这则是一只刺穿全身的羽箭,在喷溅的鲜血和溅起雨水之中,将我打碎,模糊,重塑。
第一个打碎的便是我曾经引以为豪的“局外人”的傲慢。当站在操场上目睹着无数个张开的嘴巴和高举的双手,重复的,铿锵有力的,好胜和竞争口号下的是我不屑的神情。那时候的自己以为所谓的“批判性精神”,便是在规训教育的怒吼中无声的沉默。能做到的,能想到的,仅仅是逃避和等待。但那一点点的与众不同,一度成为了我去区分自己和身边人的标签,并且自豪大声的在无人之地上赞扬自己的勇敢和不同。何为多样性?何为融合性?何为人文主义关怀?这些大学申请中的代名词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一无是处,也一无所知。
高中三年,不论从世俗角度还是自我成长来说,学到的无非便是以上的词汇:多样性,融合性以及人文主义的关怀。多样性,是接触到的新学科,也是认识的新朋友。通过打碎年龄的限制和曾经的成见,尝试去发现身边每一个人的独特之处,抛弃掉曾经对于“独一无二”的傲慢感,加入到“每一个人即是一个宇宙”的多样群体中来。在纷杂和炫目的新事物中慢慢发掘自己的爱好,无论是专业选择,还是活动规划,都在底层逻辑上不断的创新,求同存异。如果类比到一个枝繁叶茂的树上,便是从枝干走到了茎叶,从原来的并肩同行变成了在平行线上的枝繁叶茂,然后各自开花结果,最终再被风带去不同的角落。
融合性,可能更多会体现在我对专业的理解上。举个例子,如果你想要去剖析一个历史事件,政治,经济,哲学这些角度都能分析出数个基本的原因;当然,如果愿意,你也可以从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心理特性,宗教影响,媒体舆论等无数个角度解析出更多的可能性。这便是融合学科的魅力,而在高中的三年之中,对于融合的一点点探索,也可以归结到成长线中的一条。这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学习,也是从狭隘到广阔的思想拓展。而整个过程带来的好处则是,我们即有了对于短期目标的追求,也有了对于长期的规划和认知。就像一个莫比乌斯环或者贝果面包,通过不断的从各种方面分析曾经,窥探和反省自身的历史,然后在圆环上圈出未来航向的锚点,并且全力以赴。
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个体,但教育的意义和我们存在的体现,从个人角度来看便是人文主义的关怀。很幸运,在高中各位老师的带领下,我逐渐的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所需要肩负起的义务。如果说高中的前两年还在窃喜逃离以前的禁锢,在不断的追寻自由,那么国三的时光我便更加愿意去扛起自由所对应的责任。用获得的能力和知识去帮助他人,成为了无聊生活中让我感到开心的事情。比如,在社团的群体之中处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用一些贫瘠的经验倾囊相助,让朋友们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消耗和内耗,获得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不亚于收到一个好的offer带来的快乐。
当然,此上皆是纸上谈兵。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属于你们自己的惊喜,而我回顾的这些,也只是个人的高中体验。就像克尔凯郭尔曾经说的,我们的生活只能倒着被理解。这完全正确,但遗忘的相反的命题则是,一切的时间必须正着去经历。同样的,我也在期待着未来的大学生活,而对于你们,很可爱的学弟学妹们,去经历,去感受,无论是在申请还是毕业的时候,都希望你们能自信的说出“这是一部只属于我自己的高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