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
为铭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025年9月8日,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国际课程班德育处举办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德育主题班会”。班会由德育处副主任张旭老师主讲,国际班全体学生参与其中。
忆往昔:落后挨打教训深,强军之路铸根基
班会开篇,张老师以“大帅!我们的炮够不到他们!”切入,回溯近代中国军事的落后,再展示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里东风系列导弹的震撼画面,鲜明对比中,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中国强军之路的不易。
明是非:历史记忆不可忘,正义之声需坚守
“Forgivable, but Unforgettable(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班会第二篇章以约翰・拉贝的名言为核心,揭开那段不能被篡改的历史真相。张旭老师详细讲述了《辛丑条约》驻军屈辱、“七七卢沟桥事变” 爆发真相,以及日军细菌部队的暴行,强调捍卫历史真相、追寻正义的重要性。
知担当:祖国强大护远航,青年奋进正当时
最后,针对国际班学生对祖国强大与自身关系的疑问,张老师通过讲述海外华人在《排华法案》及多起排华事件中的悲惨遭遇,指出华人命运与祖国强弱紧密相连。班会尾声,张老师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鼓励学生,同学们深受触动,表示将肩负起青年责任,报效祖国。
本次德育主题班会,既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课,也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实践课。高新一中国际班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在铭记历史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对比今昔中增强民族自信,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生感言
爷爷曾是老兵,他总爱念叨当年的“钢铁洪流”——坦克集群冲锋,大炮万弹齐发。那是工业时代的战争美学,是力量与勇气的直接碰撞。但在今年的阅兵式上,我看到了另一种风景:信息流正在取代钢铁洪流成为战场的主角。歼-20S双座战机呼啸而过,后座飞行员不再专注于驾驶,而是指挥着一群无人机“僚机”;地面方阵中,各式无人装备静默前行,却蕴含着改变战局的智能;网络空间部队和信息支援部队的建立,标志着战场已从物理空间扩展到数字维度。这一切都在诉说一个事实:现代战争不再是简单的“甲蛋对抗”,而是进入了“信火一体”的新纪元。
最触动我的,是作战思路的根本转变。从追求火力覆盖到注重精确打击,从兵力密集到信息主导,这种变革背后是对战争本质的重新认识。信息化组网让每个单兵、每件装备都成为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共享战场信息,协同作战行动。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的学习小组——每个人发挥特长,资源共享,协同攻关,效率远超单打独斗。军队的变革竟与我们的学习之道如此相通!
作为数字原生代,我们对这些变化有着天然的敏感。教室里,我们通过云端协作完成项目;生活中,我们习惯用算法获取信息。而军队的信息化变革,正是将这种数字思维应用于国防领域。当看到那些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兵哥哥兵姐姐熟练操作信息化装备时,我深切感受到:强军梦不仅是军人的责任,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未来的战争将是算法的较量、智慧的对抗,而这些都需要我们今天的知识积累和创新思维。
九三阅兵不只是一场展示国威军威的盛典,更是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拥有最多的钢铁,而是拥有最先进的理念;不是简单地展示肌肉,而是智慧地运用力量。从钢铁洪流到数字溪流,人民军队的转型之路,正映照着这个古老民族在新时代的崛起轨迹。站在校园里,望着飘扬的国旗,我不禁思考:我们这一代人能为此做些什么?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行代码里,每一个公式中,每一次创新思考间。强军梦需要科技支撑,需要创新驱动,而这些正是我们青春奋斗的方向。当知识的溪流汇聚成江河,必将托起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
2026届杜传丘
九月三日上午,报告厅的荧幕上,“钢铁洪流”驶过长安街,八一军旗猎猎作响。昨天,张旭老师的声音在讲堂中回荡,他讲述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面映照民族灵魂的镜子。两场活动,一种精神,在我心中激荡起深远的回澜。
张老师以冷静的笔触勾勒历史轨迹:从近代列强船坚炮利的屈辱,到今日阅兵式中大国重器的威严。这并非简单的强弱对比,而是一个文明从倾覆边缘挣扎起身、在血火中重塑脊梁的史诗。当镜头掠过将士们坚毅的面庞和尖端装备的寒光,我看到的不是一个炫耀武力的国家,而是一个终于有能力以实力捍卫和平的民族。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叙述,张老师以沉静而克制的语调,还原了那段暗夜般的历史。他没有渲染仇恨,而是清晰地呈现了两个事实:极端残忍的暴力真实存在,同时跨越国籍的人性光辉也未曾熄灭。这种讲述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态度——我们捍卫的是历史的真实与尊严,而非情绪的宣泄。我们从未“刻意煽动反日情绪”,或“刻意聚焦历史”。而是希望世界记住历史的全部,希望我们的后代记住义人伸出的援手。
“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约翰拉贝的这句话,恰是中华民族历史观的精髓。宽恕,是面向未来的博大胸怀;不忘却是坚守历史正义的钢铁底线。我们铭记历史,并非为了咀嚼苦难,而是为了汲取不让苦难重演的力量;我们致敬英雄,不仅是缅怀牺牲,更是为了传承那份于至暗时刻仍能闪耀的人性光辉与责任担当。
历史的书页翻过沧桑,未来的篇章待我辈书写。当国之重器驶过天安门,当先辈的故事叩击心灵,我深感:真正的爱国教育,终将超越课堂与仪式,内化为每一个青年理性深邃的历史观与主动担当的家国情怀,指引我们为一个不再有苦难、永远享有尊严与和平的中国而不懈奋斗。
2027届冀思彤
……天光破晓时,北京城还笼罩在青灰色的薄雾中,长安街两侧的银杏树静立如仪,叶片上宿露未晞,仿佛整座城市都屏住了呼吸。我们这些散居世界各地的游子,透过屏幕共同等待一个时刻——抗战胜利八十周年阅兵式即将开始。
10时整,朝阳终于刺破云层。天安门城楼在金光中显现出巍峨的轮廓,朱墙金瓦流淌着千年文明的光泽。军靴踏地的声音通过电波传来,依然保持着惊心动魄的整齐划一——啪!啪!啪!每一步都精准地踏在中华民族的脉搏上。年轻士兵们的面庞在钢盔下显得格外坚毅,眼神如淬火的钢铁,凝视前方时仿佛能穿透时空。
我的视线渐渐模糊,恍惚看见钢铁洪流化作了历史长河。战鹰的轰鸣彻底洗刷了昔日的空袭警报,现代化铁骑踏碎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屈辱牌。这场阅兵恰似民族的涅槃之舞——我们不仅展示了捍卫和平的利器,更完成了对历史的庄严回答。八十年前先辈们用血肉之躯守护的火种,如今已在神州大地上燃成燎原之势。而身为国际生的我们,恰似被风吹向远方的蒲公英种子,无论飘落何方,都带着中华文明的基因。
当最后一批受阅团在夕阳中化作天边的金点,我忽然明白:这场阅兵不仅是武力的展示,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向世界发出的宣言。那些划破长空的战鹰,那些铿锵前进的步伐,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和平需要用实力来捍卫,尊严需要用奋斗来换取。而我们这一代人,注定要带着这份沉淀了八十年的荣光与责任,在世界的每个角落继续书写中国的故事。
2028届赵徐萱怡
九⽉三⽇,礼堂屏幕上钢铁洪流般的阅兵⽅阵仍历历在⽬;⼀周后的这个早晨,张⽼师的班会课,更是为这幅宏伟画卷注⼊了最深沉的历史底⾊。
张老师从古炮的硝烟讲起,直到今⽇“东风”亮相,守护国之安宁。这不仅仅是武器的演变,更是⼀个民族从屈辱到挺起脊梁的悲壮征程。当南京⼤屠杀、731部队的暴⾏画⾯闪过,当海外华⼈曾遭受歧视的案例一一呈现,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今⽇所习以为常的和平与尊严,并⾮世界的常态,⽽是先辈⽤⾎与泪、牺牲与奋⽃换来的果实。
作为⼀名国际班的学⽣,我们未来的道路或许将通向全世界。正因如此,我们更要懂得“祖国”⼆字的分量。我们的背后,需要有⼀个强⼤且被尊重的祖国。
因此,我的⼼将永远与祖国同频共振。我将努⼒学好知识,拓宽视野,未来无论⾝在何⽅,我都会讲好中国故事,维护她的尊严,⽤我的方式去守护她、建设她。因为这来之不易的安稳,需要我辈继续负重前⾏。
2028届李聆歌
当80门礼炮在天安门广场怒吼轰鸣,当九十岁高龄抗战老兵颤巍巍举手敬礼,当14道彩烟划破长空,我仿佛看见十四年抗战的烽火在历史长河中熊熊燃烧。从九·一八事变的硝烟到卢沟桥头的抵抗,从平型关的捷报到台儿庄的血战,十四年浴血奋战,十四年山河破碎,十四年铁骨铮铮,十四年血肉长城。
新时代的阅兵场上,无人智能装备构筑起信息战场的铜墙铁壁,东风导弹划出捍卫真理的利剑锋芒。当抗战老兵与新型装备方队同框,当“和平必胜、正义必胜、人民必胜”的时代强音振聋发聩,我听懂了历史的回响;今日之中国,既有“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铁血担当,更有“和平发展”的坚定信念,落后挨打的屈辱一去不复返。
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当以学习报国为己任,奋斗成才。“莫欺我中华无肝胆,母亲膝下百万兵”,未来无论在哪条战线上,只要祖国需要时代所托,我都将随时做好挺身而出的准备,在民族复兴的航程中破浪前行,履行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担当使命。
2028届胡尔雅